欢迎访问e投稿系统-互联网投稿企业专用版!
新常态下财政调控的基本思路

  郭代模|李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新变化对宏观调控特别是财政调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稳增长的财政调控思路

  有效的财政政策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应当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从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入手,稳定经济增速。

  在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方面,要释放消费潜力、稳定投资规模、巩固出口份额。一要通过收支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二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简政放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同时要加大对那些既能稳定经济增长,又能起到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用的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三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做好与各国的关税协调工作,为优势产业走出去与优势产品出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推动我国对外出口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一要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改革。如通过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解决农业生产比较利益过低问题等。二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财政资金要支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通过现代农业教育,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三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财政支农要适当向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倾斜,助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一要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二要促进财力和事权相匹配。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地方主体税种,确保各级政府有能力在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就业、社保等实际问题。同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的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时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三要加大力度支持棚户区改造,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降低城镇化门槛。

  调结构的财政调控思路

  调结构是事关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在需求结构方面,财政必须在稳定外需的同时着重扩大内需,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为避免国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失衡,财政要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投资需求的同时,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一要积极参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二要在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三要支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意且有能力消费。

  在产业结构方面,既要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又要调控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一要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二要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必须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亚太互联互通等机遇化解落后产能,并通过环境保护税改革等限制产能盲目扩张。通过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并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通过营改增、所得税减免、政府采购等措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要促进服务业发展。通过服务业全领域“营改增”减轻企业税负,释放企业活力。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助力服务业科技进步。加大对金融、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四要加大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城乡和区域结构方面,一要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应调整税收政策及转移支付体系,促进四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二要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依托三大战略以及城市群建设等,推进梯度发展。三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着力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有序向中西部转移,以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一要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等,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科技创新保障。二要打造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评估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使创新驱动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实践。

  促改革的财政调控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并指出2020年前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税体制改革既要不断深入,又要发挥好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一要严格按照新预算法开展预算工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要完善税收制度、加快税收立法,以及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三要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做好央地收入划分,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在价格改革方面,财政一要通过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等措施,促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二要进一步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稳步推进煤炭等重要矿产品资源税从价计征,适当提高其他仍实行从量计征的资源品目税额标准。三要按照正税清费、循序渐进、合理负担、有利征管的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促使企业加强节能减排、转变要素投入方式。

  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财政要做好“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中的财力保障工作,减少地方政府对司法工作的干扰,从资金层面保障好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顺利运行。同时,财政管理应逐步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使公共财政真正成为一种法治财政。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财政投资要聚焦于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在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财政要根据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相应调整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促使地方不断转变发展方式,顺应民生期待。在农村体制改革方面,财政要支持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并通过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制度、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惠民生的财政调控思路

  我国财政的实质是民生财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断提高其幸福指数,这是财政工作的内在要求。

  在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方面,一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增强预算的法治性和约束力,落实好税收法定原则,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二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空气治理投入力度,并通过改革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价格形成机制等督促企业缩减化石燃料使用量,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清洁能源使用。三要保障饮用水和食药安全。首先加大对城市管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的支持力度,并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合理补偿机制,保证饮水安全。其次做好省以下地方质检人财物统一管理中的资金保障工作,消除地方政府对质检工作的干扰,并推进农产品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财政一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岗位,要支持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单位GDP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优势。二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服务和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调整教育支出结构、适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等的支持力度等措施,解决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失衡的问题,从根源上减少结构性失业。

  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方面,财政一要严格落实扶贫开发规划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省”制度,并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实现精准脱贫。同时要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促进起点、制度与过程公平。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支出结构,通过制度公平与过程公平建设,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财政要着力解决社保体系分散化、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并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一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二要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改革。三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房地产税改革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雷艳

Copyright 2013 eTouGao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睿奇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e投稿云办公平台
建议使用IE6.0 及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