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玉米秆上,玉米棒已经抽穗儿打苞,芝麻开花了,棉花也吐出了嫩嫩的花蕊……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交通村的150亩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项目区,田地里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不同于普通的田地,这片田里的耕作层是“抢救”下来的土壤。作为安庆市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试点,桐城市从今年4月起,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启动了这一被称为“保护大熊猫”的行动计划。
被抢救剥离的土壤,来自桐城市文昌街道文昌大道与文二路交口的一块菜地。菜地土质肥沃,耕作层厚50厘米,面积有85亩。可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这块农地被规划为了城中村改造安置工程用地。
“要搁在以前,这片好地,占了就占了,挖地基的土随便填埋到附近坑洼处,全部浪费了。”桐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周代智实话实说,“好在现在实施了抢救性政策,通过耕作层剥离再利用,1.8万立方米优质土壤‘起死回生’,覆盖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区上再生良田。”
看起来简单的工程项目,实施起来可不简单。钱从哪里来?土壤如何剥离、运输?谁来施工?谁来监理?谁来验收?事无巨细,既要有政策,又要有技术,还要有管理和服务,整个系统工程走下来, 从政府到土地管理部门再到施工单位,哪个环节,哪个当事人,都要尽心尽力。
“保护‘大熊猫’,不是闹着玩儿的。”周代智解释,项目立项伊始,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项目资金来源、施工单位、项目工期和工程进度计划、耕作层土壤运输方案,资质单位编制取土、覆土方案和投资预算。整个项目计划工期15天,所需资金60万元全部来源于增减挂钩复垦专项资金,由市国土资源局整治复垦公司根据工程进度按实际拨付。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定专人负责指挥取土、覆土。
项目区距离取土区大概4公里,耕作层土壤直接运输到覆土区。只是短短的一段运输路,也要途经城区主干道和G206国道。为保证道路安全畅通和路面的干净整洁,施工方指定了专人协助疏导交通和清扫道路,并根据工期、运距、车速、投资和现场条件等,确定了挖机、运输车数量,整个工程整洁有序、忙而不乱。
土壤运到项目区,并不是简单的一堆了之。桐城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杨一军介绍,他们有一整套设计工序:修场内临时道路、划分临时停车区、划分填土区、清理取土区表层杂树杂草、整平覆土区、取土、运输、摊铺、根据覆土方案将覆土区修整成形。在项目区,他指给记者看,“覆土区覆土30厘米,加上覆土前20厘米耕作层,达到50厘米,土壤肥力有保证。”
杨一军还告诉记者,因为项目区面积较大,两个相邻的地块加起来,总面积将近10公顷,在项目施工中,他们还充分考虑到项目区内的给排水问题,一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给排水条件。
这片项目区的地块,原来是桐城市2012年第二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拆旧地块,前身是废弃窑厂用地。“第一轮复垦后的效果不理想,耕作层只有20厘米,而且碎石多、地力薄,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现在这里变成了真正的好田。” 交通村党支部书记王中根喜笑颜开,“地改良了,百姓有了承包意愿,这150亩耕地全部发包给了村民做规模化耕种。” 他告诉记者,算下来,这块地亩均年产值能达到1550元,比原先每亩产值多出700元,整个项目区年增产值可以达到10.5万元。
好事情,好办法,大家干活也心气儿十足。15天的工期,提前3天完工。桐城市组织了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部门成立验收组,对项目进行实地检查验收。一路上,验收组专家收获的尽是满意和欣慰。
桐城市的这150亩被抢救下来的土壤,只是安庆市保护耕地大背景下一个生动的缩影。安庆市国土资源局政治处主任聂结良介绍,目前,按照“桐城模式”,安庆市耕作层剥离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怀宁县已进入工程招标准备阶段,岳西县已完成选点工作,望江县已制订工作方案并报县政府待批,太湖、枞阳、潜山三县正在制订工作方案,耕作层表土的抢救和保护事业正在全市方兴未艾。
“推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可行,大势所趋。”安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尹志军说,“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做好做实,把良田沃土留住,为百中文核心期刊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利益。”
据了解,像安庆一样,安徽省不少地方都已开始行动,对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目前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正在就规范程序、技术标准、责任主体等进行调研,并着手省级层面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