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e投稿系统-互联网投稿企业专用版!
扬帆破浪一路歌 春华秋实满芬芳

点滴成墨,财苑飘香。《中国财政》第700期带着墨香到来了。700期不长,它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财政事业的发展振兴,唱响了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强音;700期不短,它见证了59年财政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谱写了财政保障民生力促社会和谐的华丽乐章。

  沐风栉雨砥砺行,扬帆破浪一路歌。1956年,白底红字的创刊号——《财政》诞生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定位为“财政业务性刊物”,提出了“密切结合实际;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展开自由讨论;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使内容力求充实生动,文字尽量简单通俗”的办刊方针。刊物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财政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承载着财政人的鼓励和希望。十年浩劫,刊物一度停办。1980年复刊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扎根沃土,枝繁叶茂,成为财政部党组的重要喉舌,财政宣传的排头兵。新的历史使命要求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工作进一步加强,也对财政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1997年,《财政》更名为《中国财政》,由原来的48页改为64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2006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事业的繁荣壮大,顺应期刊出版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财政》再次改版扩容,增加到80页,信息量更加丰富。2008年,为增强刊物的时效性,《中国财政》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从编辑方针、栏目设置、版式编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服务重点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财政工作者。2011年,《中国财政》改为全彩印刷。刊物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立足财政、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定位,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为财政工作服务,为财政工作者服务。700期,我们感恩千千万万财政人的关心与厚爱。新中国第一任财长薄一波、第二任财长邓小平以及李先念、张劲夫、吴波、王丙乾、刘仲藜、项怀诚、金人庆、谢旭人、楼继伟等历任财长都为刊物撰写过文章。还有各地、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鼓舞和鞭策。

  700次出刊,我们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改革,始终与国家财政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为每一次改革鼓与呼。从创刊之初刊登财政部副部长金明同志《进一步发挥财政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讲话,到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个人所得税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两步“利改税”改革、税利分流财税改革,到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预算法》颁布实施、预算外资金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再到2014年回望分税制改革二十年,2015年专刊报道新预算法实施,以及对本届财政部党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思路的宣传等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财政改革都是我们报道的重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发出了我们的声音,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财政理论发展和财政工作腾飞的光辉历程。

  百尺竿头须尽力,万里征程正举帆。“十三五”规划已经绘出未来新的蓝图,财政改革与发展任务仍然艰巨,财政宣传工作任重道远。新时期,新挑战。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秉承“权威、客观、前瞻”的办刊理念,把握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宣传财政政策,积极探索财政研究、报道财政工作、促进财政发展,将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精品。我们要突出指导性、注重实用性,贴近实际、贴近读者,不断提升刊物的权威性、专业性、可读性,努力打造体现时代特色、具有社会影响力、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专业刊物。

  从诞生到成长,从成长到壮大。《中国财政》在每一次蜕变中迎来新的征程,在每一次发展中播种新的希望。面向未来,我们蓄势待发!

Copyright 2013 eTouGao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睿奇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e投稿云办公平台
建议使用IE6.0 及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