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e投稿系统-互联网投稿企业专用版!
以投资拉动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经济运行困难、税收增长乏力、财税收入基础不牢的严峻形势,宁夏自治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宏伟目标,加速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沿黄城市带和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及南部山区大县城建设为支撑的特色城镇化、以生态治理节能减排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建设,全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

  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坚持把投资作为带动发展的第一拉动力,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在综合分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考虑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一方面坚决贯彻、灵活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千方百计保障“扩内需、保增长”;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增速下行、通胀压力剧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不足的实际,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宏观经济的预研预判,切实保障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支出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截止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1.8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805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7亿元,年均增长19.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2.9%。

  坚持把拓宽融资渠道作为保障发展的主要手段。自治区财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认真研究中央财政投资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和对象上,通过深入挖掘政策潜力、支持和指导相关部门申报项目等多种手段,全力争取中央支持。“十二五”期间,共争取落实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补助63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民生等),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08亿元,支持市县推进教育、医疗、保障性安居、水利、土地整理、沿黄城市带和南部山区大县城等项目建设。

  理顺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准确把握现代财政制度总要求,全面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将财政资金的重点向市县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倾斜,通过建立完善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激励性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补充的财力下沉体系,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让市、县(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心有力。“十二五”时期,自治区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资金从2010年的25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31.1亿元,年均增长16%,累计达到2243.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近3倍。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深入实施沿黄经济带和南部山区大县城发展战略。以银川为核心的沿黄经济区包括4个地级市、6个建制县,集中了自治区43%的土地面积、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而宁夏中南部地区9个国家扶贫重点市、县(区)生态条件脆弱、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自治区立足现实,以沿黄经济区、南部山区大县城建设和百万人口扶贫攻坚为抓手,统筹推进山川、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单位编制和实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一主三副、两轴两带”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多规合一”省级试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获得国家批复,自治区被国家确定为内陆地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内陆开放型试验区。支持银川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开放促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多渠道整合筹措建设资金,“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沿黄经济带、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资金近30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600亿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南部山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银川滨河新区、固原西南新区初具规模,银川荣获“2014亚洲都市景观奖”,石嘴山跻身国家森林公园,吴忠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固原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中卫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5%。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按照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要求,大力实施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质量提升的美丽乡村发展体系。“十二五”时期改造农村危房危窑25.2万户,改造建设69个美丽小城镇、322个美丽村庄。争取财政部支持,投资36.61亿元的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全面完成,全区12个县约191万人受益。通过集约化、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抓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在争取中央48.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机制,采取省级统筹、切块下达、包干使用的方式整合资金50亿元,搬迁安置生态移民32.9万人,减少贫困人口43.37万人。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统筹资金,集中力量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和滨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全力打造向西开放高地。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五优一新”产业和“三大千亿”企业集聚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强培壮。同时,借助“黄河金岸”、“黄河善谷”金字招牌,成功举办了“中阿博览会”、“园博会”、“黄河善谷慈善博览会”等文化、经贸、旅游大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客商来宁夏投资置业,扩大了宁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着力改善民生基础设施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银西铁路、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到2015年末,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31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改造国省道12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公路密度从2010年的每百平方公里33.9公里提高到50公里。河东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全面完成,三期扩建启动实施。开通61条国内航线和10条国际与地区航线,初步形成连接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国际都市的航空网络,旅客吞吐量达到539万人次。中卫、固原机场航线稳定运营,实现了宁夏“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效延伸。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银川市快速公交BRT及石嘴山、吴忠和固原市城市公交建设,在西吉县开展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南部城乡饮水水源等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亿立方米/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基础上,加大自治区财政配套力度,完成19条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累计建成小Ⅰ型病险水库142座、开工建设小Ⅱ型病险水库54座。

  加大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3.24万套,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支持县、乡、村三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接诊能力,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加快信息化发展,以网上交易、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展示为重点,政务、社保等“八朵云”有序推进,西部云基地落户中卫。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谋求绿色低碳发展

  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投资10亿元、全面完成全国首批8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省区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支持,列入全国两个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省区之一,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亿元,自治区配套3亿元,推进全区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累计实施改造面积1300万平方米。

  推进国土江河湖泊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银北百万亩盐碱地排水支沟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沙湖及其流域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及污染源治理工程全面开展,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新建、改建城市主干和支管网2500多公里。

  支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污染减排工作,确保自治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集中力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1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5亿元的基础上,累计安排自治区专项资金2.7亿元,推进风能和太阳能规模化发展、新能源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及可再生能源在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和医院等领域的应用,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宁夏光伏发电走在全国前列,冶金物理法太阳能多晶硅生产技术与国际同类型技术保持同等水平,中卫农村光伏屋顶发电等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银川市、吴忠市、海原县、盐池县及青铜峡市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绿色能源示范县。?

  责任编辑?韩璐

Copyright 2013 eTouGao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睿奇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e投稿云办公平台
建议使用IE6.0 及以上版本浏览